2008/12/23

花蓮的土是黏的、雨是甜的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1950, 海明威致友人

海明威在1957年的秋天開始寫《流動的饗宴》,寫他在巴黎的生活,關於1921年至1926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那段歲月。

而,花蓮,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巴黎在海明威心裡那般重要。

因為在花蓮讀大學,所以我生命中最精華的四年是在花蓮度過的。在花蓮那四年,我交了第一個女朋友,我閒晃、爬山、溯溪,也曾經認真地證實自己的能力。

曾經半夜沒計畫地騎車往南,只為了找尋似乎在好幾年前環島去過的三仙台;我可以連續好幾個周末只帶著一張布、兩瓶酒、和阿杜去太魯閣夜宿,直到冬天來臨;我曾經對路況熟悉到從學校夜騎到天祥只要半小時;也曾經在雙十連假時,一路從天祥逆向騎到太魯閣口。

我曾經那麼瘋狂、那麼快樂過!

也曾經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花蓮市區幾小時;曾經三天兩頭往舊書鋪子裡鑽;曾經每天早上看著砂婆噹山,想著有一天一定要去山頂看看;曾經只逛登山補給站等爬山資料的網站,希望可以在花蓮的這幾年間,好好地爬過幾座大山;曾經想花好幾千,買下超詳細地圖,期待自己可以把圖上每條往山上的小路都走遍;曾經一個禮拜騎單車到鯉魚潭好幾次;曾經連續好久,每逢假日五六點就爬起來騎車;曾經爬過幾座讓我念念不忘的大山。

我曾經真的以為自己找到一生的興趣,可以靠那度過接下來的歲月。

我更曾經好長一段時間,待在昏暗的圖書館地下室讀書,練習著一個字一個字讀著《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曾經一早就和永遠不認識的林亭竹在人文室外面的木桌椅讀到太陽下山;曾經覺得自己可以得到書卷獎;曾經因為實驗不順而氣到用腳踢牆壁;曾經一個人住在外面;曾經每天早上扛著十幾本補習班參考書往市立圖書館走去;曾經好幾個禮拜眼睛看的是生化、嘴巴背的是生化、腦袋想的是生化;曾經幾個禮拜,除了和家人通電話、和百花自助餐人員說謝謝外,就再也沒跟任何人講話;曾經因為長時間的獨處,所以腦袋裡的想法天馬行空、萬馬奔騰;曾經因為長時間的獨處,容易在走路時想一些事而噗哧笑出來。

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一個人度過。

曾經我覺得一個年輕人在花蓮久了,拚勁會消失、鬥志會瓦解;曾經我覺得花蓮只適合養老,不是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該待的地方;曾經我厭惡花蓮,想去台北闖蕩一番。

如今,我已在台北生活了一年多,每天看到的人、車可能是以前在花蓮一個禮拜看到的量。接觸到許多扎扎實實的都市人,他們泡夜店、唱KTV、成天朋友介紹朋友。都市人就算去溯溪,也畫著眼影、穿著高跟鞋、背著名牌包。他們習慣這種人擠人的生活,他們不太需要一個人的空間、不需要一個人的山、海、或著小溪流。他們不羨慕鄉下人可以沒事就躺在小河裡,看著藍天,啥也不想。他們不覺得來個枕石漱流或著枕流漱石是個很酷的行為。

經過花蓮四年的生活,我知道我喜歡的是那種…靜好的生活。有個愛人,閒暇時在專屬兩人的好山好水,晃到天荒地老;穿著緊身褲在可以不用管紅綠燈、也不用管他人目光(因為根本不會有甚麼人)的柏油路上努力地踩踏、在只有純樸原住民小孩的山間村落裡奮力地跑步,練到渾身肌肉、似乎隨時都可以登聖母峰、跑全程馬拉松。覺得需要吸收人氣時,就到市區晃個兩圈,買件衣服、看部電影。餓了,就在小巷弄裡找家看起來溫馨精緻的餐廳填飽肚子。有份穩定工作、朝九晚五。

這樣…就夠了!

--
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但一直都沒有動力去寫。直到在網路上看到了宮崎葵代言 OLYMPUS E-30的短片。啊…我就是喜歡那影片裡所傳達出的感覺,人的一生真的不用大風大浪、轟轟烈烈,平平靜靜、安安穩穩也是很棒的。所以,自從我在柯裕棻的書裡看到「生活靜好」這個詞後,我就愛上了「靜好」這兩個字了!

2008/12/16 18:04
2008/12/23 15:55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我很讚同你的想法 靜好的幸福 平淡的美好 希望你能努力追求到你想要的人生 將自己拉回幸福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