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2

我 愛 羅

個時期的我都喜愛著不同的作家。

高中時,喜歡看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小說,喜歡那種「彷徨少年時」的徬徨,那種「流浪者之歌」的追尋,總覺得自己需要到各處冒險犯難,追尋著人生的最終目標,在某一個時間點、某個遙遠的他鄉,我會像是Siddhartha一樣,走到追尋之旅的終點。但是現實中,身體卻被禁錮在高雄某有名的私立高中,讀著數學、物理和化學那些惹人厭的科目;也喜歡著村上春樹(むらかみ はるき,Murakami Haruki),喜歡那種永遠孤單一人,永遠可以找到女人上床卻也永遠不會真真切切、扎扎實實地愛上的那個女人(?),永遠乾乾淨淨,永遠知道自己要吃甚麼,隨時可以做出簡單卻好吃的料理,永遠過著金錢不虞匱乏、有質感卻不流行的生活。我幻想著只要考上大學,就可以在外面租個小套房、交個可愛的女朋友,某天陽光燦爛地灑在客廳沙發上睡著的我的身上時,可愛女友悄悄地開門進來,在我額頭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而後幫我收拾凌亂的客廳,沒錯,就像是很多年前忘了是啥品牌咖啡,桂綸鎂所拍的廣告那樣。

初上大學,實在有太多好玩新奇地事物吸引著我,直到大四,研究所考上等畢業的那段期間,才開始瘋狂地看各式各樣的書、各種不同類型的雜誌。記得那段時光,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騎機車去圖書館,在一樓時就先把《商業週刊》、《Career》等現實取向的雜誌抱上二樓,到了中文書區找個位置安定下來後,再去散文區悠閒地晃蕩,我就是這時候愛上了看林文月的散文。我喜歡林文月那種似乎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回憶敘事手法,常常看著看著,自己的思緒也被引導回大一的那段青春時光,想著剛上大學時一同玩樂的夥伴,一起做盡瘋狂事的阿杜…

現在上了研究所,一個人蝸居在時常陰雨綿綿不絕、永遠車水馬龍的台北市西門町的一個老舊住宅(大象墳場?)的小角落,只有每隔幾個禮拜,當寂寞累積到快炸掉的時候,才會跑去台北光點看場周末的晚場電影,接著帶著恍恍惚惚的腦袋踽踽獨行到中山捷運站,順著人潮蕩回小窩。或者,下課後從台大醫院走回小窩時,在途中彎進一家金石堂,看著閒書打發時間。

在《我愛羅》中,〈不見的眼神〉文章裡有個在當配音師的朋友告訴駱以軍:

「就是每天從孤寂、無聊的公寓走出,穿過一條街景,鑽入地底,看著捷運車廂裡無聲、無表情的人群,然後鑽出地面,走進一幢同樣孤寂、封閉的大樓裡的音控室。我們每天要看同一支韓劇三十遍以上,替那些打鬥中的崔智友、權相佑、李秉憲配上國語。往往一個小細節不對,我們的配音老大就要求倒帶、重來,重複的動作,重複的、沒有意義的短句,重複的俏皮話。這便是我每日的生活……」

是否因為現在徹底感覺到個人存在的意識被永遠流動、快轉的台北稀釋了,感覺到葉綠舒老師簽名檔的句子:「我們都是他媽的孤獨透的人。」所以才愛上了駱以軍的書?《遣悲懷》好像是高中時所買的,當初因為常常逛書店,每次都看到這本書,所以就買了回去,直到大學畢業都沒定下心看完。來到台北後,卻看懂駱以軍的書(或者說,喜歡上駱以軍的書),那常常一串句子,或有標點符號分開、或沒有完全沒斷句的雜亂、碎碎念的感覺,那種似乎在「都市邊緣」生活的感覺,深深地抓住我的心,駱以軍似乎就是我,把我的寂寞完整地書寫出來,或者說,擁有這樣寂寞的人,原來是很多很多……

我只買過兩本駱以軍的書,《遣悲懷》以及《我愛羅》,前者因為Pax聲稱自己喜歡「這類」風格的作品而很高興地借她回家(過兩天,她竟然說太悲觀,她不喜歡!但是又一直不還我啦!)後者,在打這篇文章時的無聊空虛的夜晚看完了,好久沒有這種真的「愛不釋手、手不釋卷」的感覺,雖然不會想一鼓作氣看完,但是無論當時的心情如何,每次拿起「我愛羅」,心卻可以沉靜下來,好好地看上幾回。

每次看完駱以軍的書,空虛的心也被莫名的東西所填滿了,似乎,找到可以相濡以沫的人們,讓我再度充滿勇氣在台北這個潮濕悶熱的都市繼續奮鬥下去……

2008/3/30 21:34
2008/4/12 10:4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