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光點看完電影後,實在不想就這麼回家,又在PTT和一堆部落格中無聊的消磨時間,所以,就去了誠品信義店,其實我也只想得到去誠品。我還真是個不會獨自生活的人呀!
大約從大四就愛上了散文,因為大四上準備研究所考試實在沒甚麼多餘的時間看課外讀物,但是每天讀相同的書,除了生化就是分生,不是甚麼cycle就是什麼promoter。洪蘭說腦中的灰質細胞是需要常常有新鮮事物來刺激它才會成長,否則細胞就會凋亡,我那陣子真的確實地感覺到我需要吸收點不同的東西,所以我選擇了可以斷斷續續,沒有連貫性的散文書籍,因此,發現了散文的美好。
我最愛的散文內容是關於對過往事物的緬懷,因為我自己就是屬於活在過去的人類,永遠都在後悔,不在乎自己擁有多少,只在意自己失去的東西。看那些散文,可能是有種治癒的功效吧!而散文中,我目前又最喜歡林文月所寫的,無論是寫些往事,或者只是寫寫自己煮菜的經驗,都是非常地棒!她文筆非常樸實無華,但是卻可以挑起我的共鳴,讀她的文章就像是在一間很舒適的日式木造建築當中,靜靜地躺著,無所謂地等待時間過去。
曾經我很喜歡余秋雨的文章,也看過許多,從他的成名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到後來一堆散文,例如《霜冷長河》《掩卷沉思》等……,我都抱著崇拜的心情去欣賞,覺得余秋雨怎麼可以那麼博學多聞,無論西方或中國歷史,無論現代或古代的社會現象,總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拿來比擬、拿來抒發感情,直到買了《千年一嘆》,這本書讓我吃足了苦頭,明明覺得可以看完的,但是卻看不完,覺得應該不錯,但是看起來卻很痛苦,不知道哪裡不對勁,直到有一次接觸了批評余秋雨的文章,說他過度矯情、許多舉例錯誤非常離譜,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是因為實在看膩了他那種「高呼口號」式的寫作方法所以才看得很痛苦吧。
外國的散文我很少接觸,因為以前都是看翻譯小說,有印象且好看的外國散文就只有《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了,我不知道那算不散文,準確的說,那應該算是遊記,假如是遊記的話,那本還是我目前為止唯一看完而且覺得好看的遊記呢!
因為外國散文接觸得少,而且好像外國散文比較不常見,所以禮拜六我到誠品後就直奔中文散文小說區 (詳細分類的名字我忘了),鎖定的目標也是散文書,看到陳克華的《哈佛‧雷特》,內容有他從醫所遇到的許多社會問題,他去哈佛讀書時看到的社會現象,因為他對於一些醫學場景的描述,我決定今晚就挑它回家囉!但是大老遠到這邊,怎麼可以一下就走呢!所以我帶著它繼續逛著這一區,又找到了陳克華的另一本書—《給從前的愛》,這是陳克華用自言自語、日記方式去回憶他初戀情人的作品,準確來說,陳克華不是自言自語,而是在跟他的初戀情人對話。《給從前的愛》中有許多很棒的文句,但是因為我決定再也不要買一堆書卻沒看完,所以只把我看到一段很有感觸的話節錄下來。
那是收錄在「初戀之歌」文章中的一段話:
「當生命中每一個『第一次』都失去了之後,生活就漸漸褪去了炫人的重量華采,而顯露出底層黯色的斑駁和灰敗的紋理來。那原是比較接近真實的生活脈絡,和想望裡的青春相比,卻顯得冷清,無味,平淡而悵惘,飄滿遺忘和腐朽的氣味。『老』的氣味。」
當然,讓我感觸最深的「第一次」,就是這本書的「第一次」。
就在快十點半,也就是預計離開的時間,我拿下了柯裕棻的《恍惚的慢板》,翻了幾頁,是書寫他在城市中晃蕩的感覺,幾分鐘後,我決定放回《哈佛‧雷特》,帶回這個它。
2007/07/30 00:02
2007/08/02 22:44
大約從大四就愛上了散文,因為大四上準備研究所考試實在沒甚麼多餘的時間看課外讀物,但是每天讀相同的書,除了生化就是分生,不是甚麼cycle就是什麼promoter。洪蘭說腦中的灰質細胞是需要常常有新鮮事物來刺激它才會成長,否則細胞就會凋亡,我那陣子真的確實地感覺到我需要吸收點不同的東西,所以我選擇了可以斷斷續續,沒有連貫性的散文書籍,因此,發現了散文的美好。
我最愛的散文內容是關於對過往事物的緬懷,因為我自己就是屬於活在過去的人類,永遠都在後悔,不在乎自己擁有多少,只在意自己失去的東西。看那些散文,可能是有種治癒的功效吧!而散文中,我目前又最喜歡林文月所寫的,無論是寫些往事,或者只是寫寫自己煮菜的經驗,都是非常地棒!她文筆非常樸實無華,但是卻可以挑起我的共鳴,讀她的文章就像是在一間很舒適的日式木造建築當中,靜靜地躺著,無所謂地等待時間過去。
曾經我很喜歡余秋雨的文章,也看過許多,從他的成名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到後來一堆散文,例如《霜冷長河》《掩卷沉思》等……,我都抱著崇拜的心情去欣賞,覺得余秋雨怎麼可以那麼博學多聞,無論西方或中國歷史,無論現代或古代的社會現象,總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拿來比擬、拿來抒發感情,直到買了《千年一嘆》,這本書讓我吃足了苦頭,明明覺得可以看完的,但是卻看不完,覺得應該不錯,但是看起來卻很痛苦,不知道哪裡不對勁,直到有一次接觸了批評余秋雨的文章,說他過度矯情、許多舉例錯誤非常離譜,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是因為實在看膩了他那種「高呼口號」式的寫作方法所以才看得很痛苦吧。
外國的散文我很少接觸,因為以前都是看翻譯小說,有印象且好看的外國散文就只有《西蒙波娃的美國紀行》了,我不知道那算不散文,準確的說,那應該算是遊記,假如是遊記的話,那本還是我目前為止唯一看完而且覺得好看的遊記呢!
因為外國散文接觸得少,而且好像外國散文比較不常見,所以禮拜六我到誠品後就直奔中文散文小說區 (詳細分類的名字我忘了),鎖定的目標也是散文書,看到陳克華的《哈佛‧雷特》,內容有他從醫所遇到的許多社會問題,他去哈佛讀書時看到的社會現象,因為他對於一些醫學場景的描述,我決定今晚就挑它回家囉!但是大老遠到這邊,怎麼可以一下就走呢!所以我帶著它繼續逛著這一區,又找到了陳克華的另一本書—《給從前的愛》,這是陳克華用自言自語、日記方式去回憶他初戀情人的作品,準確來說,陳克華不是自言自語,而是在跟他的初戀情人對話。《給從前的愛》中有許多很棒的文句,但是因為我決定再也不要買一堆書卻沒看完,所以只把我看到一段很有感觸的話節錄下來。
那是收錄在「初戀之歌」文章中的一段話:
「當生命中每一個『第一次』都失去了之後,生活就漸漸褪去了炫人的重量華采,而顯露出底層黯色的斑駁和灰敗的紋理來。那原是比較接近真實的生活脈絡,和想望裡的青春相比,卻顯得冷清,無味,平淡而悵惘,飄滿遺忘和腐朽的氣味。『老』的氣味。」
當然,讓我感觸最深的「第一次」,就是這本書的「第一次」。
就在快十點半,也就是預計離開的時間,我拿下了柯裕棻的《恍惚的慢板》,翻了幾頁,是書寫他在城市中晃蕩的感覺,幾分鐘後,我決定放回《哈佛‧雷特》,帶回這個它。
2007/07/30 00:02
2007/08/02 22: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